EN            繁體

陳偉邦:無論東或西,你所有學過的知識,所有的修行,都會進入你的繪畫中

藝術家陳偉邦以心理學概念「知情意」及哲學語言「體相用」解釋他個人的繪畫藝術。

特別策劃/天趣× 陳偉邦(下)

陳偉邦:無論東或西,

你所有學過的知識,所有的修行,

都會進入你的繪畫中

採訪&撰文&剪輯:李雨璇Yuriy

攝像:林秉韜BTO

審校&編輯:湯石香 

1

 

 

在訪問中,藝術家陳偉邦以心理學概念「知情意」及哲學語言「體相用」解釋他個人的繪畫藝術。在本質和實踐上,陳偉邦嘗試通過「藝術性」和「音樂性」去統合東西方對「意境、韻律,氣韻」的追求。

 

這次展覽主題的「爵士」和「山水」分別代表著西方搖擺跳躍的音樂時間性和東方虛幻的山水空間感,在連結和調和兩者的創作當中,無論內容及形式都富含偶然性,散發出不可預見及不可言喻的美感。


 

這次藝術家亦特別提到「爵士樂」在這系列所擔當的角色,這種音樂與他的藝術創作的重合之處,以及創作精神如何使他和觀者達到心靈上的轉化和重生,除去外物的牽絆。

 

 

2

 

關於「知情意」和「體相用」的體現,筆者只想在此作簡單的梳理和闡述,詳細介紹可以參看藝術家陳偉邦的訪問影片下集(即本文最上方影片)。



「知」指東、西方知識的理解和修為,包括藝術、繪畫、美學理論、美術史、哲學及文化理論等;「情」是東方的「意境」和「氣韻」境界創造,同時也是像爵士樂般直率情感的釋放;「意」即指透過意志力的發揮和實踐,把知識和情感實現和投放在畫布上。

 

「體」是個人的本體,也是人對世界認知堆棧下的思考和意念,理解和實踐所積累的修為和素養;「相」是不同藝術抒發和表現的方式,不同流派所產生的風格;「用」指身體和意念的同步,使身體去表現和參與到繪畫當中

 

不論知識、情感或實踐,東西方思想對藝術家的影響都巧妙地以各種方式呈現出來,無一固定的章法。


“「相」就是你有多少風格,情緒上有多少種抒發的方法是你認識的?”

 

3

 

爵士樂作為藝術家另一個喜好,他發現這種音樂與他的創作方向不期而遇。爵士樂在旋律、節奏、結構、和弦、樂器音色等方面都有特殊的變化和配合,用以傳遞複雜的情緒和氣氛,可以是帶刺激感的,亦可以是細膩和輕盈的。

 

這一方面正好回應他在創作上的變化。藝術家有意識地避免重複性,而著重多樣形式的自我表達。畫面上同時產生出多種氛圍和暗湧,不同筆觸和顏色穿插在其中,有和諧的襯托和修飾,也有不確定的斷裂、對抗、反動,創造出非單一的動或靜的氣氛,而是靜中帶動或動中帶靜。部分大畫以有強烈衝擊及激流的感覺為主,令觀者無法避免直觀作品時帶來的震撼,而小畫亦呈現精細和輕快的感覺。


陳偉邦《狀態之七》(局部),152 x 152 cm,布面塑料彩,2021


藝術家曾與筆者分享過一些他創作時在聽的經典爵士樂曲,例如D avis Miles導向自由爵士又帶陰暗色彩的《S o What》、冷爵士的經典代表P aul Desmond的《Take Five》、「世界民俗樂」(World Fusion )大師Keith Jarett的《My Song》等。相信每一首樂曲的獨特色彩都在微妙地引導當下作品的發展。建議讀者細聽這些樂曲,體驗這些樂曲對音樂的解放。


陳偉邦《狀態之三》(局部),182 x 182 cm,布面塑料彩,2021。可搭配《Take Five》音樂,欣賞畫作。


「即興創作」這個元素使爵士樂成為一種演奏者的藝術,樂手和音樂融為一體。同時演奏者所具備的即興演出及改變部分樂章的能力是以日積月累的練習和嘗試得來的。

 

正如藝術家這次所追求的創作是完全屬於個人的藝術,他經過繪畫原理、文法、筆法和色彩性質等方面長年累月的訓練,也應明了偶然性與技巧和規律的掌握是不可分割的,而陳偉邦最終將這一創作性質內化,才能游刃有餘地在畫布上表達。



雖然個體無法像樂隊一樣以音樂互動,陳偉邦則以一種自己與自己、自己與畫布的對話和回應來反映這種互動,對於充分掌握各種繪畫語言和技巧的藝術家而言,重要的並非是他需要如何去安排和計劃每一張畫的創作,而是他依靠這種實驗式的互動去探索繪畫的多樣和多變。在意識與潛意識的同步之下,這偶然性在他的創作中有著非常強烈的存在感,亦帶領著藝術家進入盡興忘外的狀態。


爵士樂是美國黑人的藝術風格,與其說是他們創造爵士樂,其實更應理解為在美國黑人的其他音樂風格下應運而生,例如藍調(Blues)及拉格泰姆(Ragtime)等。在多年的發展下,爵士樂受各類型的民俗、通俗及古典音樂所影響,它們彼此與爵士樂都密切相關,以致不斷有革新的爵士樂風格出現。



繪畫流派亦同理,因此在傳統流派的基礎下,不斷有新的流派出現去回應這個時代人們對藝術的反思。要做到藝術上永無止息的更新,重要的是有開放的系統和心態,因此陳偉邦並不訴諸於單一繪畫系統語言,而是按著個人需要而變通和使用。在觀察整個美術史或當代藝術的走向時,他也喜見藝術和人類思想的更始和革新。


 

4

 

筆者以這些篇幅來介紹爵士樂與藝術家創作的關係,除了因為這次展覽與爵士樂這次主題有關以及筆者對爵士樂的私心喜愛之外,更想以這個主題作為引子去帶出藝術家強調的「術科互通」。

 

繪畫的主題可以是爵士樂和山水(山水引伸出的「外物性」以及在這次與爵士樂的配合亦值得一講,有機會一定與讀者再次分享),也可以與哲學、文學、功夫或任何一個藝術家有涉獵的範疇有關,更準確地說這些知識和審美已經滲透和隱藏在創作之中。在宏觀的層面下看,它們在歷史中的發展也在非常相似的軌跡下發生和進行。

 

面對疫情的困境,我們可注視一個外在廣闊的人文世界,亦可以關注自身深遠的精神世界。「偶然性」和「去外物性」一直挑動著藝術家對藝術解放人慣性而死板的心靈和釋放生命力的追求,在這個狀態才能到達安然無慮的精神棲息地。天趣和藝術家希望展覽能夠展現陳偉邦藝術的開放性和超越性,並這個精神解放這個層面上帶給觀者來另一重藝術意義


陳偉邦過往展覽與作品冊頁。


作為藝術家陳偉邦在退休後首次個人展覽,展覽被定位在「開始」和「總結」之間搖擺。而藝術家認為展覽終於具有「總結」的面向,而更重要的是它依然是充滿生氣和精神振作的。因此,展覽也開啟了一種關於藝術和人生未來的可能性的「內省而開放式的對話」,期待藝術家未來在這項對話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