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繁體

講座 | 如果藝術不是重在模仿自然,那麼是否僅依靠色調和形狀的效果,就不能使藝術更為純粹?

主講人陳偉邦在本次講座仲介紹20世紀至今的抽象藝術的起源和發展,亦討論了各種流派所帶出的美學理論、思想和藝術視角,從藝術史中探討抽象藝術的脈胳和演變。

天趣在6月25日下午舉行了「無形之境」的主題講座,由主講人陳偉邦介紹20世紀至今的抽象藝術的起源和發展。亦在講座中討論了各種流派所帶出的美學理論、思想和藝術視角,從藝術史中探討抽象藝術的脈胳和演變。以下將呈現講座簡要。





抽象的誕生

BIRTH OF ABSTRACTION

-

主講 - 陳偉邦



傳統繪畫在於從形而下世界中取材和獲得靈感,以自然界的事物作為主題。直至二十世紀初,經驗世界的事物再無法滿足人類在藝術上的追求,人們繼而借由抽象藝術,嘗試處理和回應內在感受和精神需求,在繪畫中達到精神上的高尚。


現代藝術便在此基調下開始發展出不同的美學理論和流派。藝術作品的主題從神聖、日常生活狀態、物質世界,發展到形而上、個人精神、認知性主體、社會性等,豐富了藝術主題和形式的表達。


普通人誤解抽象藝術為亂塗、任意發揮和發洩手法,沒有章法可言,究其原因是缺乏對於抽象藝術的內容和歷史的認識,因而只能從現實世界和有限的概念去模糊地界定和解釋內容。



图片 51.jpg

藏淵《意識 · 身體》,146 x 114 cm,布面丙烯,2022(天趣「無形之境」展覽展出作品)



如果想要學習欣賞抽象藝術,可從抽象藝術的以下幾樣基本特徵切入:


包括碎片化和重組、扭曲變形、平面化、張力、動感、光感、多層閱讀、移動、簡化和複雜化、音樂化、筆觸化和偶然性等等。


藝術家利用各種手法去創造出一種無以名狀的詩意,將觀眾從現實帶到另一個境界。以下將以不同的流派和上述提到的一些特徵為讀者提供不同欣賞抽象藝術的角度。



图片 52.jpg

馬克·坦吉《寧靜》,150 x 200 cm,布面油畫,2019(天趣「無形之境」展覽展出作品)





图片 53.jpg



從傳統寫實過渡到抽象藝術的脈絡,可以從畢加索(Pablo Picasso)的立體繪畫開始討論。但以塊狀構成主體可追溯到現代畫之父塞尚(Cézanne)的藝術。


塞尚放棄了追求以文藝複期式的科學透視法在繪畫中製造真實感,他以明顯的塊狀筆觸去消解立體性和模糊空間,從而使景物抽象化,這空間交錯的手法也在畢加索的作品中多次重現。



图片 54.jpg

塞尚《牛奶瓶與水果靜物畫》,1900。塞尚的理念是:人類並不真的以科學式的透視法來觀看世界。他放棄了所謂透視法上的精准,甚至無視近大遠小的原則,在同一畫面表現出更多的視覺資訊,讓觀者得以看見更多水果的更多面向,這是機械的攝影不可能做到的。


图片 55.jpg

塞尚《開著的抽屜靜物畫》



塞尚的名言——“要用圓柱體、球體和圓錐體來處理自然”,經常被當作是西方藝術開始‎走向“抽象結構”的宣言。他亦確實努力將山與樹等景物畫成一系列的幾何形狀。



图片 56.jpg

保羅·塞尚《聖維克多山》,1906



而畢加索更徹底地實踐了塞尚以上這句話。從傳統的透視突破為多重和深度透視,畢加索以分離重組的方式表現主體,將打破的碎片任意組合,重組成無限個主體組合。


這種碎片化和重組的概念對往後藝術家的創作性有很大的啟發,它們不單運用在主體造型,更可應用在空間、顏色和和構圖上。



图片 57.jpg

畢加索《小提琴和葡萄》,50.6 x 61 cm,布面油畫,1912




图片 58.jpg


傳統繪畫強調深度和立體感以追求真實,而當繪畫失去這些特質時,觀眾便開始感到陌生——現代主義藝術其中意圖就是陌生化繪畫。他們認為現實生活變得再無新意,需要從中解放,從而在精神層面得到進步和提升。


藝評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曾在1955年的文章《美國式繪畫》(American-Type Painting)中宣傳了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的作品,其中包括視之為現代主義藝術的下一個階段的藝術家,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和漢斯·霍夫曼(Hans Hoffmann)等,並認為這些畫家越來越強調圖像平面的「平坦度」(Flatness)。


色域繪畫是抽象表現主義主要派別之一。


包豪斯時期的重要藝術家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以不同大小和顏色的正方形構成畫面,透過顏色與觀眾去互動,衝擊他們的色感,造成不同空間前後移動和推拉的錯覺。



图片 59.jpg

約瑟夫·亞伯斯《向方形致敬:盛夏》,1964



這些色域繪畫作品放棄主題、筆觸和立體性後,使畫面達到一種純度,這也是格林伯格提到的「後繪畫性的抽象藝術」。


代表藝術家有肯尼思·諾蘭(Kenneth Noland)和阿德·賴因哈特(Ad Reinhardt)、巴尼特·紐曼(Barnett Newman)、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


他們在揭示帆布的真實性和空間的二維性的同時,也在探索形狀邊緣之間的關係、光學層面的純淨和開放而生動的色域。這類帶有平面性的作品正好能喚起昇華和超然的感受,在觀賞時能洗淨客觀世界的物質性和塵俗性。



图片 60.jpg

馬克·羅斯科《橙,紅,黃》,油畫,1954





图片 61.jpg


除了上述提到的色域繪畫,抽象表現藝術的另一個主要派別就是行動繪畫,其中前者著重於色彩的純粹,而後者則在於筆觸化和偶然性。


行動繪畫的美國著名藝術家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以滴彩法見稱,用揮灑和潑彩這些肢體動作使顏料砸向畫布,同時通過摒棄在垂直表面繪畫的傳統,把帆布放置在地上並走進去繪畫,嘗試在創作過程中更大程度地涉及身體動態和姿勢。這類繪畫變成藝術家身體動態的結果。



图片 62.jpg

傑克遜·波洛克(1912-1956)


图片 63.jpg

傑克遜·波洛克《秋天的節奏-30號》,266.7 × 525.8 cm,布面噴漆,1950。該畫被認為是波洛克最傑出的代表作之一。



由於行動繪畫與筆觸線條有關,藝術家弗朗茲・克萊恩(Franz Kline)也承認他的藝術受中國草書抽象化線條的影響。克萊恩在大型畫布上大筆揮毫,畫出原始而遒健蒼勁的黑色筆觸,同時在背景填滿白色,散發著中國書法之道的獨有氣質。



图片 64.jpg

弗蘭茲·克萊恩《第二幅畫》,1954(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而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的作品打開了固有的輪廓,以筆觸在不同位置進出主體,碎片的人物和模糊的邊界使畫面抽象化。



图片 65.jpg

威廉·德·庫寧,《女人系列》



·米切爾(Joan Mitchell)的藝術解放了筆觸,以快速而即興、奔放的書法筆觸在畫布上互相重疊。她潑濺筆觸和大膽用色表現出她鮮明的個性和個人情感與自然氣息的連結。

此次展覽中馬克.坦克的作品中也能看見米切爾在塗層、色彩和筆觸上運用的影子。



图片 66.jpg

瓊·米切爾《無題》,73.025 x 59.69 cm,布面油畫,1982馬克·坦吉《春 4》,100 x 81 cm ,布面顏料粘合劑,2021(天趣「無形之境」展覽展出作品)



兩位留法藝術家創造的東方詩性表達成為抒情抽象的代表。


留法藝術家趙無極的作品帶有光感、動感、破碎性和浮動感,融入中國國畫的意境和宋朝山水美學。


朱德群的作品亦有書法感,畫中反映自然世界。對於朱德群而言,抽象表現主義代表自由,和中國書法的某些技法不謀而合,兩者都是下筆迅速、一揮而就。這種繪畫上激情的表現來自於藝術家情感的力量。



图片 68.jpg

趙無極《29.09.64.》,230x345cm,1964


图片 69.jpg

朱德群 《第268號構圖》,150.2 x 300.5 cm,1967-1968





图片 70.jpg


光感和動感這一特點明顯地出現在輻射主義的畫風上,如後現代主義畫家佈雷特·懷特利(Brett Whiteley)重新演繹梵高的《夜間咖啡館》,這件作品同時也是權充藝術的代表作。


畫中的光線強烈急速,甚至刺眼,反映著現代社會所追求的速度、快感和刺激感,藝術家在用一個新的論述方式回應以往的藝術脈絡。



图片 71.jpg

文森特·梵高《夜間咖啡館》,72.4×92.1cm,布面油彩,1888(美國耶魯大學美術館藏)


图片 72.jpg

懷特利《夜間咖啡館》,1971-1972




一些藝術家樂於表達他們對光這個主題的擁抱和歌頌,同時帶有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


譬如賈科莫·巴拉(Giacomo Balla)的《街燈》和在「無形之境」展出林鳴崗的《瞬間的意外》。它們同樣以輻射式的迅速光線包圍在光這個主體,前者透露著街燈在夜間帶給畫家的喜悅,而後者更像捕捉閃爍甚至爆炸的一個瞬間,即使時間暫停也不減畫面帶來的速度感。



图片 73.jpg

賈科莫·巴拉《街燈》, 1909


图片 74.jpg

林鳴崗《瞬間的意外》,160 x 250 cm,布面油畫,2006(天趣「無形之境」展覽展出作品)





图片 75.jpg


現代主義藝術家認為藝術不應被形象所限,可以借由韻律性和音樂感去傳達個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性。代表藝術家有瓦西裏·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保羅·克利(Paul Klee)和斯圖亞特·戴維斯 (Stuart Davis)等。


對他們而言,顏色線條和音樂是不可分割的。康丁斯基在建立自己的繪畫系統時經常會問一些關於線條、幾何形狀和顏色與速度之間的關係的問題:正方形和三角形哪個比較快?紅黃藍哪種顏色比較快?


不同的速度感可幫助他重現音樂的高低音、不同的音色、樂曲的快慢,以不同的組合構成視覺上韻律和節奏感。




图片 76.jpg

康丁斯基《黃・紅・藍》,布面油彩,1925(法國巴黎龐畢度藝術文化中心藏)


图片 77.jpg

斯圖亞特·戴維斯《對拉巴波特著迷》,52 x 40 in,布面油畫,1952(赫施霍恩博物館藏)



此次「無形之境」展覽所展出藏淵的作品同樣表達出韻律性。他並未使用康丁斯基和戴維斯的作品中的硬邊形狀和線條,而是讓不同的有機形狀互鎖和連接,繼而互相流動。


如果康丁斯基表達的是古典音樂,藏淵的藝術便更像融合了當代和古典樂風,又有不和諧音鋪墊,是一首情感爆發更強又不失溫柔的樂曲。



图片 78.jpg

藏淵《意識 · 靈魂》,161 x 130 cm,布面丙烯,2022(天趣「無形之境」展覽展出作品)



“假設這個信條正確,藝術不是重在模仿自然,而是重在通過色彩和線條的選擇去表現感情,那麼就有理由去追冋一下,拋開一切題材,僅僅依靠色調和形狀的效果,是否就不能使藝術更為純粹。”*


抱著這樣的信條,藝術家竭力於創作他們定義為「純粹藝術」的作品,各類基於不同的觀念和象徵的流派應運而生。


從德國包豪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色域繪畫等,到趙無極及朱德群等藝術家結合東方美學而創作出的抽象藝術。藝術家們通過作品闡述著美學理論、思想和藝術視角,以及對上一代程式的反叛。


*注釋:出自貢布裏希《藝術的故事》